新闻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米乐体育官网下载 作者:米乐体育官网app下载 时间:2024-04-29 02:53:03浏览量:22 【字号:

  出台稳增长103条政策措施和66条接续政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18.21亿元,同比增长0.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同比增长4.7%。

  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幅度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4%。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增长94.56%,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降幅收窄至9.6%。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59亿元,新登记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4.59万户。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62.59亿元,铜箔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3.9%和104%。

  新增规上工业公司86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梅州经开区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梅县园、蕉岭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

  全市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贷存比为70.13%、比年初提高1.96个百分点。

  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连续31年实现稳产丰产。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完成复耕复种37.6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认定重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家级1家、省级1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

  获授“东亚文化之都”。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新增省级非遗项目6项。完成30处革命遗址和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1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十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顺利完成支援深圳、广州、上海、西藏等地疫情处置任务。

  实施水泥、火电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谋划建设抽水蓄能、光伏等新能源项目。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16个省级及以上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良率持续保持100%。成功创建省级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市。完成105个行政村环境整改治理任务。

  快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收储林地12万亩,完成高质量水源林5.72万亩、新造林抚育7.05万亩。河(湖)长制有效落实。

  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推动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

  “粤政易”在线%全覆盖,“粤智助”实现村(居)全覆盖,市政务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市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

  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3个,总量均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1.89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推动客家菜传承发展立法。

  新建5所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8820个,“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

  扎实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成功创建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八五”普法扎实开展。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梅州城区综合物流园区。谋划推进“一区五中心”建设,创建2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高水平建设融湾合作产业平台。争取将梅州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纳入首批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依托广梅园等申报设立省级经济特别合作区。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创建交通强省试点城市,快速推进梅龙高铁、瑞梅铁路和汕梅(汕昆)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争取动工建设梅武高铁、大丰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埔电厂二期建设。加快建设光伏、风电等项目。抓好5G基站等新基建建设。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做强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的经济等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加快一批重点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项目建设。新上一批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新增上规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有新突破。

  ●坚持招大引强。瞄准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以商引商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全年引进6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投入11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分别引进1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全市争取引进2个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

  ●稳定和扩大消费。拓展梅州小吃、手信等品牌市场,在江北老城区连片打造“老字号一条街”“非遗一条街”,全市创建1至2个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系列高水平运动赛事。

  ●强化要素保障。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供应、“交地即开工”,高效配置新增工业用地。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力度,各县(市、区)常年保持300至500亩连片熟地储备。深化存量用地盘活,年内垦造水田6000亩,处置低效工业用地2900亩。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市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推动市农林科学院创建“嘉应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柑橘种质资源圃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型企业6家以上。

  ●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落实“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五大人才计划。推进人才驿站赋能提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司法体制综合配套、国资国企等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改革。实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场主体诉求智能分办项目。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对接融入“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探索建设粤赣、粤闽合作园区,推进蕉岭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建设。筹办好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

  ●做大外贸外资。加快培育保税物流、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稳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出口。培育壮大一批加工贸易企业。高水平运营梅州综保区一期,推动综保区二期年底封关验收。谋划开通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中欧班列,建设运营好国际无水港。

  ●狠抓乡村产业振兴。推动10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建设见到成效。做好“土特产”文章,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乡土专家,新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以上、家庭农场8家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力争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重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5家以上。打造客家预制菜产业集聚区。把“广东梅州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培育壮大“梅字号”农业品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新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2个。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6万亩。加快农产品冷链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8个农产品直供配送平台。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大雁洋片区风貌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危旧桥梁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梅江西阳艺术村落和筀竹民宿群、丰顺古村落等开发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打造城产融合示范区。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进广东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剑英公园大道延长线。盘活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等闲置楼宇资源和各类国有资产,引进有实力的园区产业运营商与大型“链主”公司参与片区全链条开发。

  ●做美城市环境。完成“三旧”改造任务800亩。持续推进“一城两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提升改造嘉应古城“5街20巷”。开展水弹性城市建设立法,新建改造一批供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管网以及雨污分流区域排水系统。其他县(市)城区80%的村(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推动县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支持各县(市、区)做强1至2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创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推动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连锁经营企业进入县域市场。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培育一批名镇名品、全国经济强镇。

  ●筑牢生态屏障。科学运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高标准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深化林长制,完成林分林相改造10万亩以上。加快国储林建设,新增收储集体林地3万亩以上。抓好城乡绿化美化,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等行动。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项目任务。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完成省级“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任务。

  ●拓展生态产品资源化价值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提升矿产资源利用价值。推行采矿权“净矿”出让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区域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积极申报碳普惠制试点城市和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

  ●推进绿色低碳。推动新能源在工业等领域应用。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提升水泥、钢铁、陶瓷、电力等行业能效。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公益。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力争全年技能培训达1.1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引导技师院校毕业生100%在本市实习,创建“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城市”。各县(市、区)分别建设1家以上镇级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中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融湾教育研学基地,争取大湾区内地高校在梅建设附属中小学校区或合作办学。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办好10所示范高中。快速推进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嘉应学院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建设卫生强市。推进市人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粤东医院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中医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创建高水平中医医院,建成市应急收治等4个中心。支持五华、兴宁、丰顺创建“三甲”医院,推动5家中心卫生院升级“二甲”。积极争取与粤港澳大湾区医院合作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

  ●繁荣文化事业。高水平办好“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系列活动。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工程,持续推进梅州围龙屋、汉剧申遗,争取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新增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动体育发展。推动体育公园、“两场一池一馆一中心”等补短板场地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打造全国幼儿足球启蒙特色示范区。推动职业足球股权多元化改革。办好嘉应学院足球(产业)学院。争取第十五届全运会足球赛事落户梅州。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构建“综治中心+全科网格+粤平安云平台”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整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实施退伍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扎实创建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法依规支持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处置风险。依法依规做好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下一篇:一手收服务费一手拨付工程款的村管帐